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新闻调查》十周年研讨会上,作为栏目的创办者夏骏先生受邀即席发言时感慨地说,“人生经不起浓缩”。对夏骏而言,拍摄《河殇》、创办《新闻调查》以及运营银汉传播,是浓缩其电视人生的精彩华章。《河殇》引发的争议、《新闻调查》奠定的电视深度报道的标杆地位以及入主银汉对中国民营电视的探索,使夏骏备受中国电视界关注。夏骏曾长期居于电视实践一线,主持编导过百余部集电视片,而且在主流媒体和民营机构从事过管理和经营,精于创作,熟悉市场,而且富于理论思辨。

夏骏26岁成为电视政论片《河殇》的制片人,现在有几个年轻人知道《河殇》?

1986年,夏骏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并成为该台第一位硕士生,1996年,他参与创办央视新闻专栏节目《新闻调查》,后任制片人,2000年离开央视,担任平面媒体《中华遗产》杂志主编。现在,夏骏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了3个字:世博会。2007年,他被聘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世博会国家馆评审委员会成员,从而一发不可收拾,相继担任十几个省区市和企业世博馆的评委。结合这几年研究世博会的心得,他总结说:“我们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内涵挖掘得还不够。”

从传媒人到世博人

对于自己被上海世博局聘为主题演绎顾问的原因,夏骏笑着解释说:“可能是我对于媒体传播有些自己的见解;还有就是我主编《中华遗产》,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研究。”

接触世博后,夏骏发现需要用一种世界眼光来观察中国社会,审视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华文明可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哪些智慧?现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哪些需要我们反思?这些在上海世博会上如何呈现?”这是夏骏经常思考的问题。

夏骏说,有些国家的世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2008年,考察访问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举办的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博会。在这次世博会上,韩国馆的3D影片《水巨人的一天》很受欢迎,影片采用了先进的3D成像技术,水巨人晶莹剔透的身体好像触手可及,转身时四溅飞散的水花让观众惊呼不已,很多人站起来向空中伸手,够了半天够不着时才相信一切是虚拟的。当水巨人历经污染、干旱的坎坷,在沙漠中逐渐蒸发,最后消失时,影院里惋惜声、感慨声四起。而日本馆的“浮世绘”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出现在如长卷般的银幕上,泛黄幽微的光影包围着你,好像时空穿梭到了400年前。看画中人走马灯般汲水、灌溉、浣洗、泛舟,“河童”——日本传说中的神怪人物担任旁白,叙述古代日本人怎样聪明地环保地用水。夏骏说:“感慨日本人的创意和‘浮世绘’这种绘画艺术特殊的美之余,你也会被日本动画制作工艺的成熟、大银幕投影的高科技含量所折服。”

对我们想象力的挑战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评审阶段,夏骏参加了两个评审团队之一的研讨。他说,这次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非常有特色,个性鲜明,也用了很多精彩的手法,集中表现能够打动人的主题。

他说这次参与世博会对他个人来说不啻于一次“头脑革命”,不仅让他深刻领悟到中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的意义,更让他觉得世博会对于中国专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我觉得近20年来世博会的主题越来越跟人类的命运思考和探讨相关,因此深挖世博会的主题需要更多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参与,这个平台已成为人类智慧、创意的赛场。”夏骏说:“世博会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专业展和行业展的概念,因此我们的组织者、策展人和设计专家都要进行知识的更新。”

夏骏认为,像上海这样一个在全世界举足轻重的城市,能带头反思人类的城市命运,展望未来理性的人类生存方式,那么2010年的世博会可能从深度上、哲学内涵上、特别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上,会产生很大的价值,这个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近年来,夏骏有两部著作出版:《居住改变中国》和《解密上海——大上海再度崛起之谜》,前者解析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背后中国人的居住问题,后者探讨上海作为东方大都市重新崛起的背景原因。这两部著作无意中暗合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也因此让夏骏对世博会更加关注。

现在,作为世博会专家的夏骏经常被一些高校和地方请去做世博会主题演讲,他说:“中国懂世博会的专家不多,参与过世博会的人更少。我们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话题:



0

推荐

张永恒

张永恒

4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武汉大学法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首届美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博士班在读。人民日报记者,无所长,现专注于文化领域的生产和消费。报道方面专注于2010上海世博会。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4篇
  • 文章归档
2010年 4篇